一、定義
產品失效分析(FMEA ):對產品失效的模式(Mode)、影響(Effects)、危害(Criticality)的分析,并按嚴重程度、檢測難易、發生頻度分類的一種歸納方法。
二、分類
FMEA 按產品壽命周期分為:功能(方案)FMEA 、設計(硬、軟件)FMEA 、生產(工藝、設備)FMEA 、統計(使用)FMEA 。 實際中廣泛應用的是:功能FMEA (Function FMEA )、硬件FMEA(Design FMEA)、工藝FMEA(Process FMEA)。
三、步驟
明確范圍——任務分析——功能分析——確定判據——選擇方法——實施分析——給出結論 失效分析包括:模式和原因分析、影響和風險分析以及檢測方法和補償措施分析。
失效原因
失效模式
失效影響
補償措施 風險分析
檢測分析
可靠性
失效是把產品或其部分不能或將不能完成預定功能的事件或狀
態。失效分功能失效和潛在失效兩種。產品失效與產品所屬系統的規定功能和規定條件密切相關,所以分析失效時首先明確系統在規定的條件下喪失規定功能的差別準則。并非所有失效都經歷潛在失效再到功能失效這一變化過程。
1、模式分析
失效模式是指失效的表現形式。一個產品可能具有多種功能,每種功能可能有多種失效模式。
系統研制初期失效模式分析原則:對現產品,可以現產品過去失效模式為基礎,再根據現在環境條件進行修正。對新產品,可以產品功能原理進行預測,也可以相似功能產品失效模式為基礎。
2、原因分析
失效原因分為:直接原因(產品自身物理、化學等變化引起),間接原因(環境、人為等外部因素引起)。
3、影響分析
復雜系統一般具有層次性,一般在產品設計初期按功能劃分層次關系,隨著設計深入可按功能劃分也可按結構劃分。在進行FMEA 前,應首先規定從產品哪個層次開始到哪個層次結束。這規定的層次為約定層次,最頂層的為初始約定層次,最低層的為最低約定層次。約定層次的劃分應從效能、費用、進度等方面進行綜合權衡。在系統的不同研制階段內由于FMEA 的目的或重點不同,約定層次的劃分不必強求一致。
失效影響是指產品的每一個失效模式對產品自身及其它產品的
使用、功能、狀態的影響。在進行影響分析時,不僅要分析該產品對同一層次其它產品的影響,也要分析對更高層次的影響。按約定層次劃分的失效影響分為:局部影響、上一層次影響、最終影響。
為了劃分最終影響的嚴重程度,一般在影響分析前,對最終影響的后果等級進行預定義,從而對失效模式的嚴重度進行分級。在最終影響分析時,也要對系統設計中的余度設計、備用設計、故障檢測、保護設計等進行分析。
4、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指按失效模式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對系統中產品分類,以便全面評價系統中可能出現的失效模式的影響。它常有兩種方法:風險優先數(Risk Priority Number )和危害性分析(Criticality Analysis )。
5、故障檢測方法分析
故障檢測一般分為:事前檢測和事后檢測。對檢測方法進行分析,以便對維修性、測試性設計提供依據。
6、補償措施分析
補償措施是針對失效模式的原因和影響提出的可能的補償措施。它分為設計上的補償措施和操作員的應急措施。對其進行分析是提高產品可靠性的重要環節。
四、注意事項
FMEA 與產品設計同步進行;產品研制不同階段應進行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FMEA ;貫徹“誰設計,誰分析”原則;加強規范操
作,以保證結果可比性;對結果跟蹤分析,以驗證正確性和有效性;FMEA 一般是靜態單一因素分析方法。